台北市長柯文哲一席話,雖是為悠遊卡轉型電子交易抱屈,卻點出台灣現金交易比重居高不下的問題。除了跟上科技腳步,更該抱持連攤商都要攻破的決心,當成「前瞻」來推,直到非現金支付環境完整了,才算成功。
嘉義 法 拍 屋
很多人推崇對岸第三方支付,某種程度有其客觀因素。大陸幅員廣大、偽鈔氾濫,加上當年金融基礎建設不若台灣發達,有利於買房子方位推動非現金支付,這當然是無心插柳柳成蔭。反觀台灣,線上付款、超商取貨都很方便,新台幣偽鈔也不多,加上各銀行廣設ATM,不只分行,上萬家的超商幾乎都有,「取款」是簡單不過的事,反而成為電子支付的阻礙。
事實上,隨著智慧型手機普及、網路覆蓋綿密,現在是推動電子支付的最佳時機。問題在於如果把「非現金社會」當作目標,政府不能指望民眾自發性改變習慣,要無所不用其極,打造沒現金也能在台灣走透透的環境。台灣現在的狀況是,多數實體或連鎖商家都能使用信用卡支付,這應該努力維持,甚至應該鼓勵從刷信用卡到嗶手機。最大的障礙,是小型商家甚至市場攤商,還是鐵板一塊,跟開統一發票如出一轍,卡在「稅」。因為開了發票,怕被查稅,而導入電子支付,金流一覽無遺,差別在於為了提高稅源,會去查哪些店家生意好,輔導開發票,但電子支付沒人管,也就順其自然,但誰說電子發票跟支付不能「一起推」?棍棒與紅蘿蔔是雙管齊下,一定規模的商家或連鎖企業,就該強制導入電子支付,跟電子發票一樣;小型店家或攤商不裝刷卡機,可以用掃描條碼收,關鍵還是稅,對症下藥,透過獎勵措施甚至租稅優惠化解。這就跟悠遊卡一樣,解決了超商通路,小額交易便快速成長。電子交易也是一樣,如果連逛夜市都能刷,誰還想帶現金,把這些電子交易的「洞」補起來,自然得有些手段。金管會訂出2020年電子支付倍增,這幾年從政府部門、醫療院所出發,已見成效,但接下來將進入「深水區」。如何針對傳統市場和夜市擬出滲透方針,除了跨部會,或許得請地方政府幫個忙,才不會功敗垂成。(中國時報)
台中 新屋
B80D0719182A32B2